2025年1月,德国环境署发布关于欧盟纺织品战略实施的最终报告,旨在确定服装纺织品材料效率相关术语,为生态设计要求的推导提供基础,推动纺织业向可持续和循环经济转型。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
欧盟2022年3月的纺织品战略全面涉及纺织业向可持续和循环经济转型所面临的挑战。其核心举措是计划在纺织品领域引入强制性生态设计要求,旨在提升纺织品在耐用性、可重复使用性、可修复性、纤维到纤维的可回收性、强制性回收纤维含量等方面的性能,同时严格控制有害物质存在,并降低对气候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本报告聚焦服装纺织品领域材料效率相关术语的明确与定义。通过系统的工作流程,为欧盟纺织品战略实施过程中生态设计要求的推导奠定基础。在术语梳理过程中,遵循特定优先级顺序:首先考虑欧盟生态设计法规草案及相关实施文件中的术语;其次是其他欧盟法规中的术语;接着是(协调)标准和行业标准中的术语;最后是相关研究文献中的术语,以此确保工作成果与欧盟流程高度兼容。
二、材料效率概念
1、材料效率的指导意义:在欧洲环境政策中,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材料效率以降低材料生产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是核心指导原则之一。对于服装纺织品领域,系统地理解材料效率概念是定义该领域最低要求的关键前提。
2、提高材料效率的途径
提高产品自身材料效率:从产品所使用的材料本身出发,可通过以下方式提高效率。一是在材料投入量不变(或相似)的情况下增加效益,例如延长使用时间、重复使用(必要时经过再加工或预处理)或在同一使用周期内更密集地使用(如共享概念)。二是在实现相同效益的同时减少材料使用量,如采用”轻量化设计”理念,即确保不影响产品功能的前提下减少各组件的材料用量,同时也可对材料进行功能“升级”,如通过合适的结构调整或添加功能化添加剂等方式,但专家认为这种方式对服装纺织品的相关性相对较低。
提高生产链材料效率:从产品生产所需的全部材料角度来看,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使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更少(初级/辅助)材料的材料来实现相同功能效益,其中回收材料(再生料)是典型代表,当然来自更高效的前生产链的“初级”材料也可纳入此生态设计策略。
提高制造链资源效率:此途径不仅关注材料的数量,还考虑材料提取和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如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地下水资源等的影响。这对于纺织工业中常用的羊毛、棉花或合成纤维等基本材料替代品尤为重要,但在评估相应的材料替代时存在方法学挑战和不确定性。
3、基本生态设计策略下的切入点:不同的提高材料效率的方法可与循环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基本生态设计策略相结合。例如,在“设计延长产品使用”策略中,本项目重点关注通过改进产品设计来延长服装纺织品的使用时间,从而提高材料效率。
三、生态设计要求与环境影响关系
1、生态设计要求与环境影响的相互作用
产品的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共同决定了产品的性能,其中材料的选择等设计方面会涉及有害物质的使用,而使用要求涵盖经济、社会和功能等方面。这些产品性能又会进一步产生与环境影响相关的产品方面,如材料需求与损失、产品耐用性、可修复性等,并且这些方面会对产品制造和使用/处置的上下游过程产生环境影响。
为了准确衡量生态设计方法的环境效果,需要对产品上下游过程的特性进行假设,例如产品的具体使用方式和后续处置方法等。通过合适的产品测试程序对与产品方面相关的性能参数进行测试,从而确定产品的环境性能。基于大量相同功能产品的测试结果,可以推导出环境性能的基准或离散的性能等级,进而根据产品的实测性能将其归类到相应的性能等级中,这些等级可能成为监管产品的最低要求或消费者信息的一部分。
2、精确术语的必要性
在法律上,为了确保生态设计要求或(最低)性能要求的准确制定,在监管概念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功能产品方面、产品/性能参数以及性能测试/测量等方面,必须使用精确且标准化的术语。
对于服装纺织品领域,虽然欧盟生态设计法规的基本术语大多可适用,产品方面也能转移,但在确定适合服装纺织品的产品参数/性能参数以实现相关产品方面的可操作性方面,仍存在需要通过定义规范来填补的概念空白,如在功能质量的定义和操作化方面就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相关法规术语分析
1、法规关键条款术语梳理
第1条:此条规定了法规的主题和适用范围,明确生态设计要求将由委员会在委托法案中进一步细化,涉及产品耐用性、可靠性、可重复使用性、可升级性、可修复性等多方面,这些与材料效率相关的术语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其中用“fuchsia”标记的术语尤为关键。
第2条:该条款列出并定义了大量对法规正确解释和实施至关重要的术语,为整个法规的理解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3条:主要阐明产品在欧盟市场流通需符合委托法案中的生态设计要求,从市场准入角度强调了这些要求的重要性。
第4条:虽未包含新的关键术语,但强调了对所有受规管产品组完整处理第5条中的产品方面的必要性,为法规实施提供了操作指导。
第5条:明确委员会应针对不同产品组建立生态设计要求以提升多个产品方面,如耐用性、可修复性等,并提及产品组分类的重要性以及生态设计要求需满足的多项准则,其中保持产品功能不变是实施中的关键考量,且部分术语在第2条中有定义。
第6条:规定产品必须满足基于附件I中产品参数的性能要求,且这些要求可包括定量和非定量的形式,同时指出附件I与第5条在产品方面的分类和命名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术语澄清工作有重要影响。
2、分析结论
欧盟生态设计法规草案具有清晰的术语层级体系,在通用的强制性生态设计要求和材料效率相关要求的定义方面较为明确。基本术语如产品、产品组等在服装纺织品领域有一定适用性,环境相关的产品方面也可应用于服装纺织品。然而,附件I中的产品参数在直接应用于服装纺织品时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结合纺织特定的术语和体系进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服装纺织品的实际情况。
五、术语结构建议
1、基本产品方面和参数的梳理
参考欧盟生态设计法规草案,将环境产品方面和相应产品参数与服装纺织品的生命周期相结合进行结构化展示。例如,在资源利用方面涉及“轻”材料的使用和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的应用;在产品使用阶段重点关注“耐用性/可靠性”方面,其下涵盖使用应力抵抗、可维护性和/或可翻新性、可修复性和/或再制造性等关键参数;在产品生命周期末端涉及可分类性、可回收性等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服装纺织品术语结构框架,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基础的分类体系。
2、“耐用性/可靠性”的结构化分析
术语互动结构:对“耐用性/可靠性”这一核心产品方面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相关术语进行结构化梳理。以服装纺织品的功能要求为起点,在生态设计过程中这些功能要求转化为设计要求,并且在环境优化过程中必须持续满足。当致力于提升“耐用性/可靠性”时,需要从服装纺织品的一般效用/功能特性中推导出与之密切相关的具体产品参数,主要包括使用应力抵抗、可维护性和/或可翻新性、可修复性和/或再制造性。这些参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对“耐用性/可靠性”的多维度描述体系,为进一步的性能评估提供了关键的切入点。
性能评估支撑:为了实现对上述三个产品参数的客观、透明的性能评估,需要深入到更具体的层面,即进一步确定具体的性能参数、性能要求和性能测试方法。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从宏观的产品方面到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估要素,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衡量服装纺织品在“耐用性/可靠性”方面的实际表现,为生态设计要求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技术依据。
六、性能参数建议
1、使用应力抵抗
缺乏标准模型:在该产品参数领域,目前尚未发现能够有效识别和评估服装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所受相关应力及功能限制的标准化利用过程模型,这给准确衡量服装纺织品的性能带来了一定困难。
性能参数多样:尽管缺乏标准模型,但存在丰富多样的性能参数。在基本功能及功能化方面,如织物的透气性、拒水性、耐水压性、抗皱性、衬里贴合性、易护理性、拉链性能、拉链强度、按扣等扣件的脱扣力、水汽阻力、热阻、紫外线防护等功能,均有相应的定义、测试方法及部分非标准化的性能要求,且针对其中一些功能,已有标准化的测试方法,如DINENISO9237用于测定织物透气性等。在抵抗机械、化学、物理应力方面,同样具备详细的性能参数定义、测试方法及相关性能要求,例如拉伸强度、撕裂性能、破裂性能、接缝强度、织物纱线滑移阻力、色牢度(包括摩擦、汗渍、唾液和汗液、水、氯化水、洗涤、光照、人工老化、升华/褪色等方面的色牢度)、抗起球和磨损性、弹性与拉伸性、抗弯曲性、抗勾丝性等,且部分性能参数的测试方法已实现标准化,如DINENISO13934-1等用于测定织物拉伸性能,但标准化的性能要求整体相对缺乏,不过蓝天使生态标签DE-UZ154和Euratex技术服装集团的草案ECLA文件中提供了一些相关要求作为参考。
2、维护与翻新性
术语情况:对于服装纺织品的维护基本流程,如洗涤、清洁、干燥等,已有标准化的术语定义。然而,在翻新领域,尤其是涉及功能设备更新方面,存在标准化术语缺失的情况,这给相关研究和实践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过程模型:目前尚未找到能够全面描述和量化服装纺织品在预期使用寿命内常见的洗涤和清洁过程的类型及数量的标准化过程模型。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提供了关于服装洗涤次数的假设,如JRC2014指出普通服装洗涤次数在25-50次之间,内衣可达104次等,但这些假设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性能参数:在性能参数方面,尽管缺乏完整的标准过程模型,但仍有一些重要参数的定义、要求和测试方法可供参考。例如,在洗涤和清洁操作信息方面,护理说明(以纺织护理符号形式呈现)是关键的信息参数,虽无法律强制要求,但蓝天使生态标签有相关规定,且不同场景下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如DINENISO15797适用于工业洗涤纺织品等。在尺寸稳定性方面,蓝天使生态标签规定了洗涤和干燥后服装纺织品尺寸变化的允许范围,并可通过DINENISO6330和DINENISO5077等测试方法进行检测。此外,还包括抗缝滑移性、缝扭曲/抗扭曲性、色牢度(洗涤、化学清洁)、拒水整理的耐洗性、阻燃整理的耐洗性、易护理整理的耐洗性、熨烫色牢度、再浸渍可能性、功能更新可能性、功能设备更新说明的可用性等性能参数,其中部分参数有合适的测试规范,但标准化的性能要求普遍缺乏。
3、可修复性
术语应用:欧盟生态设计法规草案中关于修复的术语可直接应用于服装纺织品,而“再加工”术语部分适用,“改装”术语因与服装纺织品功能特性不太适配,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因此后续研究主要聚焦于修复过程和可修复性参数。
性能参数:服装纺织品的可修复性对其使用寿命影响显著,但目前缺乏统一的评估和定义标准。在可修复性的不同层面,包括产品设计的合理性(如产品是否便于拆卸和更换损坏部件)、备件市场环境(如备件的可用性和可获取性,以及维修说明的提供情况)、维修人员的能力和条件(如不同维修主体在修复能力上的差异)等方面,均有相应的参数需要考虑。例如,在备件相关参数方面,虽然目前服装纺织品缺乏标准化的备件性能要求,但一些常见的备件如纽扣、拉链等的可用性和交付时间是重要的参数,且这些参数需要根据不同的服装纺织品产品组进行具体细化;兼容性与通用备件、组件标识标准的使用等参数也与备件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在一定条件下可直接应用于服装纺织品,但需要满足进一步的要求;简单无损拆卸和重新组装性能、模块化等参数对于服装纺织品的可修复性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标准化的性能要求缺乏,且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产品特性的限制;维修说明的可用性同样是关键参数,需要根据不同产品组进行具体操作化;而材料和组件数量、维修过程和工具的复杂性等参数在可修复性方面的相关性相对较低,在当前研究中不太适用;产品数据访问条件、硬件和软件访问或使用条件等参数在现阶段与服装纺织品的可修复性关联不大,但随着技术发展如数字产品护照的引入可能会发生变化;测试协议或设备访问、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访问等参数在专业维修和翻新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目前应用有限;再制造或翻新产品的特定保证的可用性在商业维修中可能是增强消费者信心的重要因素,在特定情况下可应用于服装纺织品。总体而言,可修复性的性能参数在应用于服装纺织品时,需要根据产品组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操作化,并依赖于市场环境中相关配套结构的建立和完善。
七、专家研讨结果
1、研讨目标
旨在对专家报告的初步结果进行深入研讨与交流,参与研讨的专家来自生产、贸易、非政府组织、专业机构和大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重点聚焦于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包括在制定服装纺织品的最低生态设计要求时是否存在重要性能参数的缺失;现有的性能参数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细化与明确;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服装纺织品,在性能参数上应如何进行有效的区分,以确保生态设计要求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主要结果
总体结构认可:专家们普遍认同在报告中对术语的推导过程以及所构建的基本“层次”结构,认为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为后续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性能参数完善:在研讨过程中及后续阶段,对多个性能参数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与补充。例如,对“水汽阻力”和“紫外线防护整理”等性能参数,结合相关的测试标准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界定和完善,这些补充后的性能参数被纳入最终报告,使报告在性能参数的涵盖面上更加全面,在内容上更加详实,有助于提升对服装纺织品生态设计要求的制定精度。
概念关系明确:针对“耐用性”与一些代表外观期望(如抗皱或耐熨烫性)和功能表现(如抗褪色性)的性能参数之间的联系展开了深入讨论。经过研讨,明确了“耐用性”的内涵在于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影响其预期功能的情况,因此与这些性能参数存在直接的关联关系,这一结论有助于在生态设计要求的制定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把握各性能参数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而实现对服装纺织品生态性能的全面考量。
八、服装纺织品分类
1、官方统计分类
欧洲统计(Eurostat):过往实施强制性生态设计要求的经验表明,在欧盟层面的技术讨论后期,市场相关的产品组结构通常会参考EuroStat(生产和贸易统计)或相关行业统计的体系,而较少采用材料技术结构选项。在这一背景下,理事会条例(EEC)No.2658/87中的附件I对纺织品分类具有重要意义,其“CombinedNomenclature”涵盖了构成欧洲贸易统计基础的商品组名称,并会根据国际贸易法及技术和市场发展进行年度或更频繁的更新,如欧盟委员会2021/1832实施条例的更新。其中,附件I的第XI节“Textilesandtextileproducts”与纺织品密切相关,其内部结构中,61章“CLOTHINGANDCLOTHINGACCESSORIES,WOVENORKNITTED”和62章“CLOTHINGANDCLOTHINGACCESSORIES,OTHERTHANWOVENORKNITTED”是服装纺织品的核心分类章节,这两章在“四位数”层面的内部结构相似,进一步细分可按商品类型(如6101/6201涵盖男式或男童大衣等)和材料(如羊毛、棉花等)进行区分,且在62章中还包含工作和职业服装等类别。同时,该分类体系与欧洲海关关税结构紧密相连,其产品组结构在德国贸易和生产统计中也基本相同,如德国外贸统计2022年(Destatis11/2021)和生产统计(GP2019)中对纺织品的分类结构与欧盟层面类似,这表明官方统计在服装纺织品领域具有较为细致的分类体系,可为欧盟生态设计法规实施过程中的产品组分类提供可行的基础。
2、其他常见分类:除官方统计外,专家还对其他分类来源进行了研究,包括科学出版物、协会统计和公司相关部门等,但目前尚未发现服装纺织品在行业内的统一分类。不过,ECLA提出的分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分类依据包括裤子和短裤、裙子、夹克、外套/雨衣、针织品、睡衣和家居服、衬衫/连衣裙/女式衬衫、内衣和内裤、泳衣以及衬里(虽不是独立类别,但在服装产品中至关重要)等,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对服装纺织品进行归纳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