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欧洲议会将通过一项新法规,中企或被排除出欧盟市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与欧洲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越来越紧密。但由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竞争力强大,欧洲部分国家开始担心,中国会在欧洲经贸网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导致未来对中国更加依赖,因此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计划于本周三,对“国际采购工具(IPI)”法规草案进行表决,而一旦该制裁法规获得通过,中国企业后续将会被排除在欧盟的公共采购合同之外。
  
  所谓的公共采购项目是指公路、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或升级,整个欧盟的公共采购项目造价每年大约高达2万亿欧元(约15.28万亿),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面对这些公共采购项目,作为“基建狂魔”的中国,不仅在技术方面十分过硬,而且我们向来都是工程质量高,价格还相对较低,在全球受到各国采购方的青睐。欧洲虽然也有企业可以完成这些公共采购项目,但是与中国企业相比,如果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显然不具备竞争力。
  
  IPI一旦获得通过,那么就意味着如果不开放本国公共采购市场,那么欧盟可以根据该法规将该国投标企业,排除在欧盟的公共采购项目之外。而提出该草案的欧洲人民党党团表示,中企可以在欧盟不受限制的竞标,但欧盟企业想要进入中国市场竞标却会受到诸多限制,常常会被排除在中国公共合同的招标范围之外,在他们看来欧盟与中国之间存在不公平的贸易竞争问题。
  
  此外,他们还表示中国会给予本土企业“补贴”做支持,使得中企要价相对较低,最终在竞标时可以用更低价格获得项目,这不符合欧盟公平竞争原则。
  
  类似的法案不是第一次在欧盟出现,此前就有针对中国的限制法案,只不过最终没能获得欧盟或欧洲议会的一致通过。欧洲不少国家对这类草案持反对意见,例如匈牙利长期以来都一直坚持反对这类草案。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中国企业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完成对应的项目,而且中国企业经验丰富,能力强,效率高,对采购方来说,同一件事找中企既省钱又省心。而欧洲企业要价普遍比较高,效率还比中国慢。所以匈牙利极有可能再度表示反对,而按照欧盟的原则,匈牙利享有“一票否决”。
  
  相比之下,中国基建企业自然更加受到各国的追捧。以德国工业联合会的数据为例,中企在欧盟公共采购项目中的报价,只有同类欧洲企业的1/4,而且质量方面比较过硬,对于许多欧盟国家来说,没必要为了政治利益和钱过不去。
  
  另外,如果该草案一旦通过,也很有可能会沦为部分国家施压中国的政治工具。有的国家可能会出于利益关系,利用该法案恶意将其他国家排除在外,破坏欧盟的贸易秩序,最终却要欧盟各个成员国来承担后果,所以欧盟内部目前针对这个草案还存在较大分歧。
  
  这份法案其实就是欧盟中某些国家意识到,想要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根本无法击败中国企业。为了限制欧盟对中国的依赖,所以只能通过另类的手法,直接将中国企业排除在外。其实这份法案对中国以及欧盟来说都是不友好的,中国企业有能力以低价给采购方提供服务,采购方能够以最低的预算完成采购,这属于双赢,但是如果非要让这样的经济合作掺杂政治因素,那么损害的则是双方的利益。
  
  这类政治手段干预经济合作的事,欧盟在今年5月份也做过,当时欧洲各国挥舞人权大棒,不但在新疆问题上造谣污蔑中国,而且还决定实施无理的制裁,面对欧盟无端指责与制裁,我国采取反制措施。欧盟便以中欧投资协定为要挟,威胁我国取消制裁,否则将冻结“中欧投资协定”。欧盟这种以经济合作为筹码,达到政治目的的做法是十分危险以及不理智的,这份长达7年谈判才最终敲定的协定就因为某些政客的政治利益而被叫停。
  
  9月1日,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将对该草案进行讨论,要想真正地落实成法案,不但要欧洲议会的批准,还要欧盟全体成员国的同意才行。
  
  最后,面对欧盟的这一系列举动,我们无需过多理会,欧盟内部还存在着不少理性的声音,我们可以加强和这些理性力量合作,扩大双方合作范围,让对方切实感受到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好处,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与中国的合作当中来,到时候那些反对声音也将会被实际经济利益所淹没,最终消弭于无形。
  

分享到: